5月21日下午3点至4点,人工智能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沙龙——“行走的博爱课”。本次沙龙由戴玥老师主持,旨在将博爱元素融入《多媒体技术及应用》课程,引导学生在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,理解并践行博爱理念,培养有情怀、有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。
沙龙伊始,戴玥老师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表示欢迎和感谢,并强调博爱元素融入课程的重要性和目标。她指出,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,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。随后,张艳琼老师分享了课程内容改造的初步方案,提出在课程中增加博爱文化专题模块,结合多媒体技术案例,如利用AI制作公益广告、开发无障碍应用等,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需求,设计更具包容性的产品。林立华老师从思政教育角度,解读了博爱元素与课程思政的关系,强调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弘扬博爱精神,增强文化自信。
昂娟老师在项目驱动与跨学科合作讨论环节发言,介绍了与博爱文化相关的多媒体项目设计思路,如“AI助力残疾人就业”“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”等。她提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“双导师制”,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指导学生,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。
本次沙龙的亮点在于跨学科团队合作、博爱元素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,以及项目驱动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。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,打破学科界限,充分发挥各方优势,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资源。同时,通过设计与博爱文化相关的多媒体项目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博爱理念与技术应用的结合,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沙龙最终形成了课程内容改造、项目驱动教学、跨学科合作以及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多方面的具体方案。这些方案将为后续课程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导,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,助力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弘扬博爱文化,增强文化自信,提升技术应用的伦理意识,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,为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贡献力量。(文/戴玥 图/戴玥 编辑/杜文 审核/於晓庆)